五十年來
超越醫療行動極限

創新方式

1976

1979年,估計有60萬名柬埔寨難民在泰國邊境的各個營地避難。無國界醫生和一支由約100名志願者組成的團隊合作,進行傷患管理(手術和復康護理),並展開營養治療和產科項目。 (相片來源 ©️MSF)

柬埔寨難民危機

1976年,無國界醫生在一次難民危機中,展開第一個大規模的醫療項目,為眾多尋求庇護的柬埔寨人提供醫療服務。當時,「人道主義援助」仍是一個新概念。無國界醫生在泰國的團隊沒有在難民環境下工作的經驗,也沒有工作指南。

挑戰:藥物和醫療物資管理

當時無國界醫生成立歷史不長,處理泰國的大量難民是一項新挑戰。當時留在現場的團隊僅由醫生和護士組成,人員流動很大,大部分人都沒有治療熱帶疾病的經驗,因此必須學習治療方法。

藥劑師皮內爾(Jacques Pinel)在1979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在泰國的項目。他形容無國界醫生是個「沒有組織的組織」。舉例來說,來自不同捐助國的藥物都裝在箱子裡,堆在防水布下,救援人員會用最容易找到的藥物。

創新:按不同情況預製應急包

泰國的工作讓無國界醫生上了一堂課,至今仍然受用:需要製作適合各種情況的應急包。皮內爾用一個木櫃作了第一個應急包,所有藥品和醫療用品都整齊放在小抽屜裡,但製作完成後,他和團隊成員都發現木材實在太重,箱子只能用卡車來搬運,所以被稱作「半流動裝備」。

在無國界醫生工作的難民營中,有準備分娩的婦女或需要轉送別處,還有一些受傷和患上呼吸道感染及瘧疾的病人需要護理。他們製作了幾個標準工具包,當中包括「半流動裝備」。

「半流動裝備」是個由當地木匠製作的大箱子,可以當作檢查枱使用,箱內有急救包和抽屜,裡面的物品則按需要分類。箱子裡有統一的藥品和設備清單,還有使用者手冊。

一名護士正在檢查緊急套裝內的物品。 (相片來源 ©️Herve de Ribaucourt)

自此,無國界醫生後勤團隊也製造了多種工具包。麻疹、腦膜炎和黃熱病的疫苗接種包協助無國界醫生迅速建立冷凍鏈。接種包配備的醫療和後勤用品足以供幾支團隊進行接種疫苗的工作。另外還有方便團隊在48小時內以充氣帳篷搭建醫院的工具包。在海地、菲律賓和尼泊爾等國家發生自然災害後,以至在也門、敘利亞的衝突地區,我們都會使用這套工具來治療病人。

1976

無國界醫生在阿哥克(Agok)的醫院是南蘇丹阿卜耶伊(Abyei)地區僅存提供第二層醫療護理的設施。該醫院提供緊急醫療護理、手術,以及愛滋病、結核病、長期病和例如蛇咬等被忽略疾病的治療。為改善當地醫療護理質素,我們於2019年新設放射治療室和擴建了藥房。因周邊地區缺乏專門醫療設施,部分病人必須長途跋涉來到阿哥克醫院,有些更要步行近十小時。這個現象顯示,在該國醫療護理近乎從缺的環境下,一間能提供全面治療的醫院的需要有多大。 (相片來源: ©️Laurence Hoenig/MSF)

分散護理:愛滋病治療

愛滋病治療在過去的25至30年間取得重大進展。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成效越來越大,成本亦有所下降。然而,雖然現在的一線藥物價格較以前任何時候都便宜,但在2019年底仍有超過1,260萬人得不到治療。2019年,在3,800萬名愛滋病感染者中,超過三分之二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挑戰:窮國資源短絀 應對慢性疾病龐大需求

事實上,應付愛滋病大流行是一項管理慢性疾病的公共衞生工作,主要在貧困國家進行,規模亦是人類史上最大。這些國家需求龐大,但資源稀少。需要終身跟進病情和接受治療的患者人數眾多,但這些國家都無法應付。

在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前往醫院等候取藥,整天無法工作,當天沒有工資,他們和家人就沒有食物。南蘇丹和中非共和國等地持續爆發衝突,許多HIV感染者冒性命危險,長途跋涉前往提供檢測和護理的診所,但即使到達,面對診所空蕩蕩的置物架,他們也無法繼續接受治療。

應對:發展以病人和社區為本的分散式治療

多年來,無國界醫生試驗和發展出一套以病人及社區為本的分散式治療方法,此方法會分開處理各種預約。由於不同病人的需要各異︰部分患者是看醫生或護士作檢查,有些患者則會檢驗病毒載量來監測HIV治療進度,所以只需每年會見一次醫生和護士。也有病人需要每月一次到醫院領取日常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至於分發藥物的工作,則透過同伴團體互助,在社區層面進行。

因此,要實行以病人為本的治療,便需:

  • 按病人需要調整診所開放時間。清晨運作的診所可以服務上班途中路經的病人。深夜診所則為性工作者提供服務。
  • 為病人提供三至六個月份量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而非通常一個月的份量。

一位醫生正在南非開普敦西部卡雅利沙(Khayelitsha)的馬旁瓦尼(Michael Mapongwane)社區健康中心的愛滋病部門,為一名病人診症。無國界醫生在當地與衞生部合作提供一系列的愛滋病/結核病綜合服務。 (相片來源: ©️Oliver Petrie)

以南非的卡耶利沙(Khayelitsha)鎮為例,無國界醫生試行依從小組模式(adherence clubs)。非專業工作人員會組織患者,每兩個月在醫療設施或社區場所(例如圖書館)舉行聚會,分發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小組成員支援同伴,並進行健康教育。患者每年需到醫療機構進行一次臨床諮詢和病毒負荷測試。這種模式正在社區進一步擴大,互助小組會在病人家中舉行聚會,而非衞生中心。這種模式適用於城市環境,特別適合無法花時間到診所的病人。

現在即使地區資源短缺或持續發生衝突,HIV陽性患者亦可以取得諮詢和即時治療。

1980s

2017年8月6日,坦桑尼亞的亞恩杜塔難民營內,無國界醫生醫院的婦產科病房非常忙碌。 (相片來源: ©️ Erwan Rogard)

臨床指南

最常見且仍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尋找無國界醫生所需的資源,以便在資源匱乏的地方行醫,特別是在難民營和偏遠地區,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挑戰:病人人數眾多與醫護人員流失率高企

一直以來,無國界醫生經常遇到大量來自貧窮社區的病人,他們面臨嚴重的人身威脅。加上醫護人員流失率高,大部分醫護人員都沒有治療熱帶疾病的經驗,所以必須學習相關治療方法。

在前線實地工作,不一定要實行常用的醫療階級制度。在資源匱乏的地方行醫,實踐經驗才是令任務成功的主要原因,所以年輕醫生可以履行那些一般在他們國家由部門主管承擔的職責,而護士可以負責一項任務的醫療管理工作。他們需要因應緊急狀況發展出來的指引,以便協助其執行任務。

制定無國界醫生的臨床指引目的在於簡化實地的管理事宜,並就醫療行為訂立標準,在危機之中提供最佳醫療。

應對:發展科學實證為本的醫療指引 統一醫療作業

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難民署在泰國起草了一份緊急醫療指南,樂施會亦設計了一個營養包。無國界醫生團隊根據經驗,修訂已有文獻,並設想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作出應對。臨床指南因而誕生。指南因綠色封面,被稱為「綠色指南」。其後,使用者進一步修訂和增訂指南內容。

綠色指南後來增加了一份基本藥物指南,以幫助培訓尚未熟悉熱帶環境的醫生、護士,以及與無國界醫生合作的當地醫生。

現有版本的簡介說明

「無國界醫生一直根據科學證據和實地工作的經驗來制訂一系列的醫療指南。這些指南是一些經驗豐富的醫療工作者和專家的合作成果,專為非專業醫護人員而設。資料來源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認可的醫療機構,以及醫學和科學雜誌。

指南是為在藥房和基層醫院從事治療性護理的醫務人員而設。指南內容涉及治療疾病,但亦有提及如何預防實地工作常見的疾病。當中亦考慮到診斷設備等技術條件可能非常基本,以及可採用治療手段很有限等因素。指南可用作醫務人員培訓的基礎。」

攝於馬加利亞醫院(Magaria hospital)的兒科病房。早上,無國界醫生的兒科醫生拉佩内克(Julia Rappenecker)在中心的醫療人員陪同下,為自24小時前送入深切治療部的兒童檢查。 (相片來源: ©️Erwan Rogard)

邁進數碼時代

2017年,無國界醫生推出iOS和安卓(Android)系統的醫療指南應用程式,同時推出網站。醫療指南內容會儲存在流動裝置內,可在離線情況下使用。程式包含無國界醫生臨床指南和基本藥物手冊的所有內容,以及世界各地所有無國界醫生辦事處的聯絡資訊。用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各種流動裝置閱讀,內容亦會實時更新。